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 编辑:佚名
北京9当代舞团是锐意创新的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出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展示的,不仅是北京9当代舞团创造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舞剧,更展示了培育它的土壤――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服务空间和服务载体实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后结出的硕果。
模式创新造就孵化创意品牌的沃土
公共文化资源对文化传承、对文化形象的展示、对民众文化艺术涵养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朝阳区文化馆率先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创意文化连成一体,形成创意品牌一体化孵化平台,为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引领民众文化艺术涵养提升、实现文化传承、展示文化形象提供了示范模式。
“群众文化”将服务主体局限在部分社区居民或少数文艺爱好者之内,把工作内容归于“唱歌跳舞”,工作层面放在业余档次,这已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朝阳区文化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区域人群的特点和多元文化需求,抓住功能定位、体制机制转型的关键,提出了“树立公共文化观念,多元创造促发展”的思想,把基层文化工作“从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扩展”,以维护人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从“文化民生”的意义上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供给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文化”到“文化民生”的理念创新,推动了朝阳区文化馆服务主体、服务空间和服务载体的扩展,极大地拓展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
服务主体的扩展,体现在朝阳区文化馆对于服务主体“普及与专精”兼顾,满足服务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目前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兼及三类:一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旨在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的普及性活动;二是针对多层次服务主体,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创新性和专业性活动;三是世界城市背景下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创意主体和创意品牌孵化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延展,体现在朝阳区文化馆突破区域限制,把工作的触角伸向整个社会,从市区到乡村,从街道、乡镇到机关、企业、学校、工地、驻军,整合调动区域内以及跨区域的文化资源优势,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开辟,体现在朝阳区文化馆创造性地依托和打造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载体和软件载体。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朝阳区文化馆基本完成了“馆中馆”的建设,即用文化馆公共文化设施承载包容电影馆、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体验馆等多元化功能性设施。从2006年以后,朝阳区文化馆则步入了“馆外馆”的建设阶段,陆续开辟了为世界创意文化和艺术交流建设的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培训和实验性艺术产品生产的化8艺术基地等,还确立了“一个主馆带十个功能性分馆”的“总分馆制”。从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服务空间和服务载体四个维度上着力,朝阳区文化馆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业人士、艺术家、文化创意人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新途径。
多元化的孵化模式催生创意品牌奇葩
创造促进文化平等、自由表达和开放交流的公共文化平台,是公共文化建设者的理想和责任。在改革中,朝阳区文化馆逐步认识到公共文化的实现可以是多方式的。一种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益性运作方法,但单纯依靠这种方式,往往造成“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惰性。再有一种是借助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把文化事业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后者是朝阳区文化馆创新和创意的部分,并由此摆脱文化馆发展两难的困境。发掘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平台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让普通的民众、知识分子能够灵活和频繁地参与其中,从而真正发挥其公共性。
实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朝阳区文化馆,成为孵化创意品牌的沃土,培育出北京“9剧场”、北京9当代舞团等品牌。2009年,“9剧场”演出票房总额突破千万,依托其建立的“京东戏剧基地”项目已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项目。北京9当代舞团成立于2010年9月,是朝阳区文化馆2010年推出资助艺术青年、大学生艺术活动扶植计划的一部分,为热爱追求现代舞艺术的社会青年提供了一个成长平台。成员都是执著于追求舞蹈艺术的年轻人,作品均以“原创性、高品质”为原则,以当下时代特征为创作背景,打造贴近生活、反映当代艺术的精品为目标,打造国际化高水平艺术团队品牌。
从创意到编剧,从导演、演员、舞美造型到宣传词,从品牌打造到市场营销渠道建立,每一个环节都倾尽了朝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不仅在艺术上要堪称精品,在市场上也要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是朝阳区文化馆进行孵化的宗旨和目标。朝阳区文化馆根据北京9当代舞团的诸多创意和项目进行顶层设计,为艺术家的创意和剧目实现,提供资金、演出场地、创意实现、演出营销、市场渠道、品牌建构等项目管理一体化孵化管理模式。
对于新挑战和新模式,朝阳区文化馆在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和品牌建构上进行了大胆的机制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迫使旧的管理体制面临“脱胎换骨”式的变革。2004年,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这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方针。朝阳区文化馆大胆借鉴了企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推进了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分配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建立起对内开放、对外搞活的公平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
用人机制的创新,体现在“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制度,朝阳区文化馆采取“养项目不养人”的用人机制,推行项目竞聘制,实行岗位分类、公开选拔、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实现了用人机制上的突破。差额拨款带来的用人制度的灵活性,使文化馆积极引入“社会人”角色,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形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机制,以此刺激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实现了“增员增效”。
管理机制的创新,体现在朝阳区文化馆率先尝试用“以需定供”、“群众需求项目化”的办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模式。在管理上汲取了现代企业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打破传统“七部一室”的机构设置,创立了“统一协调、区域管理、项目负责、指标控制”的管理办法。按项目任务决定人员的管理方式、分配方法等,同时加强物业管理、成本核算和收支管理。项目管理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管理模式,符合文化馆项目个性化、创意、创新化的特点。项目管理独立核算、全流程管理的特点,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为文化馆培育了大量项目管理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创意产业相连接的一体化孵化平台是一种探索性、先锋性的新模式。朝阳区文化馆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探索和尝试,几乎都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范本,在对全球四种公共文化实现模式取舍之后,找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实现模式,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益性运作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创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创意文化相连接的一体化孵化平台,打造具有原创性和专业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意品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