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 编辑:佚名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大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30年时,全球城镇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数的60%,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0%以上,未来40年全球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将超过25亿,人口总数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也会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如何改造城市环境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城市环境应当服务于谁?未来要走向何方?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而城市发展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
7月25日,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社会挑战”的专题研讨会,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诸如莫斯科这样的大型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办法等问题。
新技术助力城市科学规划
汤森路透莫斯科分部负责人阿列克谢・诺维科夫(Алексей Новиков)在会上表示,如今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正随着人类行为习惯的改变而转变。在很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超大城市中,人们的收入和休闲时间都在增加,且职业种类和工作形式呈多样化趋势。这样一来,这些人群将逐渐摆脱传统的“住宅―办公场所―传统服务设施”的生活轨迹,对城市空间有新的需求。除住宅、办公区之外,城市还需要打造诸如“共用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的第三层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工作、休闲和社交场所。这种复杂的空间层次也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环境必须随城市居民行为特点的改变而改变。
诺维科夫认为,城市规划设计者应当学会准确判断居民的新需求,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城市格局,而准确得知人们的喜好则需要新技术的支持。诺维科夫表示,如今大数据分析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汤森路透的最新项目就是帮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就有关城市的话题对其社交网络和新闻门户网站进行语义分析,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指导城市发展规划。
此外,让所有大城市头痛的交通拥堵问题也需要借由新信息分析技术来改善。莫斯科是全世界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司机在高峰时段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比其他时段平均多66%,每位司机每年的堵车时间大约是127个小时,远高于其他城市。诺维科夫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交通网络监管机制,传统的交通网络管理手段已经过时,应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网络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城区的自我调节能力。
其实,该措施的应用已有先例。今年5月,都柏林市宣布与IBM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确定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拥堵根源,从而提高交通流量和流动性。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实时获取包括公交发车时刻表、闭路电视摄像、GPS更新在内的所有交通路况数据,全市1000辆公交车每隔20秒钟就会向数据中枢传递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的数字地图,使公交部门能够更好地对道路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对是否需要及在哪里增加公交车专用车道做出准确判断。专家认为这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范例。
城市环境应服务于所有居民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大城市的外缘不断扩张,如何让各项基础设施发展跟上城市扩张的脚步,使城区均衡发展成为一道难题。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收入和生活水平分析中心主任莉莉娅・奥夫恰洛娃(Лилия Овчарова)认为,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明白城市服务于所有居民而非特定人群,但很多大城市的设计规划却忽视了这一点。如一半的莫斯科家庭中都有老人和儿童,这两大群体是这个城市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城市环境有特定要求。但事实上,城市规划并没有为老人和儿童这两个重要群体提供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有的环境。
专家认为,城市建设要考虑到医疗服务点、幼儿园、购物场所的灵活、合理划分,要考虑到多个群体的需求。比如,在超大城市建立大型幼儿园已经不再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住宅区的分散使得社区内的小型幼儿园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且成本也更为低廉。此次会议的主持人、俄罗斯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普扎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Пузанов)强调,大城市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是构建出城市环境中消费与需求的金字塔,针对每一层元素进行分析,城市规划设计者要与社会不同群体互动,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群的城市环境。
加强社会关系可使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除了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此次研讨会也将作为城市主人和使用者的“人”设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俄罗斯国家经济与公共管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芭芙拉・斯捷帕诺娃(Павла Степанова)在其所做的报告中提出,在城市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影响中,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而是人际关系水平、人与人之间的信赖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强弱。斯捷帕诺娃以文化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为例,说明莫斯科市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剧院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并不逊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大城市,但是这些设施的使用频率却落后于这三个城市,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用者本身。一份社会调查显示,如今有65%的莫斯科人喜欢在家中度过业余时间,其他俄罗斯城市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斯捷帕诺娃认为,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度降低,社会关系减弱,从而导致人与城市间的互动水平下降。斯捷帕诺娃强调,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强度是由人类社交关系的数量和强度所决定的,这其中包括与亲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的人际关系及信任度。当社会关系人数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空间也就是城市使用的活跃度就随之上升。因此,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城市环境,同时还应强调人作为行为主体本身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纽带,这样才能使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责任编辑:蔡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