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 编辑:佚名
核心提示:稳定匹配理论与现代经济学中的合作博弈和激励机制设计等理论密切相关,较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当前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动向。
在市场进行一般性的资源配置时,特殊稀缺资源(如就业岗位、教育、医疗、住房等)供求关系的匹配与组合,尤其受需求方的文化、伦理和法律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稳定匹配理论及相应的市场设计实验,为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稳定匹配理论与现代经济学中的合作博弈和激励机制设计等理论密切相关,较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当前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在多方参与的合作博弈局势中,每一方局中人(利益主体)都要与其他局中人匹配或结盟,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存在多种匹配与组合的可能方案。稳定匹配理论研究在多种可行的匹配方案中,如何让各方局中人都尽可能地找到满意的匹配对象,因而形成稳定的匹配,这就是博弈均衡,即任何一方都不再有积极性或有主观愿望,再单独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方案。如此有望解决现实经济和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个体激励与组织或合作目标一致的激励相容问题。
譬如在就业市场上,由于个体行为属性差异和对岗位的多元化、多样性需求,与劳动经济学的充分替代性、完全可分性等西方主流理论的假设发生显著偏离,需要有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机制,引导求职者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企业则招聘到既能干又安心的员工,实现劳动者与工作岗位或用人单位之间的稳定匹配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类似的还有学生与学校、医生与患者、住户与开发商、男女婚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之间,以及国际联盟中责任与受益相称等方面的匹配问题。如果这些可以通过合作博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高效的均衡状态,全社会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格局,就能在相对匹配与协调的基础上得以稳定。
稳定匹配理论的学术成就与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合约等方式,化解或缓解联盟成员或小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既可有效地实现对联盟内部成员的个体激励,又可有力地保障联盟整体收益的化。同时,从理论上论证稳定匹配随联盟成员属性和条件变化的依存性。第二,探寻人类合作行为发生的诱因、稳定存在和深化持续的条件和实施机制,及其对组织行为和公共治理的影响、相应的算法实现技术等。第三,成为对市场经济实践和现代经济学理论有益和重要的补充。市场竞争均衡的研究,其理论假设隐去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考察人对资源或财富的单边匹配;而稳定匹配理论则更加强调人类主体本身的双边或多边的协动匹配。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市场失灵和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
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其他内容相比,稳定匹配理论的特色在于:更侧重探讨人及其策略行为,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在直接、密切的双向选择中求取稳定等深层问题。这可以弥补市场经济中价格调节的不足,并在实践中用类似于工程实验的方法,进行市场设计、预演和检验政策预期效果及效应评价。
稳定匹配理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闪亮的是强调“合作”与“稳定”。人们的行为受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等社会性因素影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特殊的稀缺资源即使用价值的需求,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上交换价值所表现的供求规律,需要相关的合作行为即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匹配与结合。合作是人类行为的固有属性,其多种表现形式具有条件依赖性,在双向互动的稳定中得以坚强和巩固,由此创造出更大的合作增值。局部均衡的稳定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也是人们所期待的一个目标。因而,稳定匹配是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上,更多地强调人的创造性、社会性等人文性,也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个体中心主义方法论实现变革与升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