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积极推进“一库两平台”建设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      编辑:佚名

大数据时代催生图书馆变革。如今,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学者们脑海里浮现的可不仅仅是卷帙浩繁的书海,还有数据库、综合平台、数字资源等各种数字化产品与服务。

“名馆”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基本保障,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在院党组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院图书馆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一库两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和开发,进一步优化馆藏,改善服务,发挥“名馆”建设优势,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库两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13年8月,院党组通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要求,从当年起,用3―5年的时间,通过对“一馆、一网、一库、两平台”的建设,全面提升我院信息化水平,实现科研手段现代化、信息资源一体化、办公自动化,基本建成数字中国社会科学院。

其中,“一馆”是指“数字化图书馆”;“一库两平台”则是指由院馆承担的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综合集成实验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2015年4月14日,图书馆代表我院与中科软科技股份正式签约,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海量数据库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在各方协作配合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10月底,海量数据库整合平台、馆藏文献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需求已通过评审。社会调查数据库包括面访调查系统、网络调查系统、数据调查网站的需求已通过评审。古籍善本数据库方面,加工场地、古籍专家小组、古籍修复等都已提出初步方案。云平台建设方面,已完成需求调研并制定实施方案,正在制定详细的软硬件部署实施方案。

作为海量数据库建设的“重头戏”,国家期刊库在2014年飞跃式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期刊签约与数据上线,着重加强宣传推广与对外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调研,重视用户服务与交流,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据悉,国家期刊库已经超越美国斯坦福大学海威出版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一组数字见证了国家期刊库的壮大:2015年国家期刊库个人注册用户数已达到72366人;自上线至今,国家期刊库日均点击量约22万次,总访客数1451866人,累计下载论文233万篇;截至2015年9月30日,国家期刊库上线期刊共666种,其中精品核心期刊533种,上线论文2960363篇。

除国家期刊库外,包括古籍善本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社会调查数据库、馆藏文献数据库在内的各个子库建设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古籍善本数字化加工前期准备进展顺利,确定了古籍修复一期工程方案,数字化相关工作也在继续完善。随着科研成果知识门户的上线,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也初见成效。该门户网站具备科研成果发现、科研成果年份及文献类型图谱分析、基础情报挖掘等功能,网站收录数据11万余条。

与此同时,“两平台”建设也有序推进。2015年,图书馆制定综合集成实验室启动方案,启动试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全院已有19个科研院所建成专项实验室27个,并与院外4个科研单位达成了实验室战略合作。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涵盖全院科研、外事、党政、后勤各个系统,情况复杂,建设难度较大。图书馆自2015年6月组织院内相关部门开展平台功能需求调研,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整体方案建议书》终于定稿,为立项实施创造了条件。

以服务保障科研工作

以前学者做学问离不开书,现在学者搞科研离不开数字资源。2015年,院图书馆继续在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贴近科研、服务科研,把好书、好资源送到学者身边。

院馆积极引进数字资源,前三季度正式开通使用92个数据库;与德古意特公司合作,首次将PDA模式(读者驱动采购)引入国内;开通72个数据库的试用。在我院图书馆,不仅有常用资源,连一些难以寻得的稀缺资源也能找到,为科研人员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资源有了,如何用好是个难题。为了让科研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数字资源,院馆前三季度共开展小型沙龙、培训等服务23期,覆盖院36家研究院所。同时,推出特色活动――“送资源上门”,组织数据库商到有需求的院所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上门服务工作。针对科研人员使用中的疑问,院馆还开通了数字资源服务群,予以实时解答,目前群用户已达到500余人。院馆秉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边宣传”的理念,于今年成功举办3次数字资源宣传推广日活动,共有25家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商来到现场展示资源,解疑释惑。院馆贴心周到的服务让广大科研人员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开通远程访问系统,也是受到科研人员极大欢迎的举措之一。如此一来,科研人员在家也可以轻松访问院内数字资源。截至目前,远程访问系统共有注册用户11412人,日均资源访问次数达1万余次。

做好数字资源服务的同时,院馆针对纸质书籍的服务一刻也没有松懈。在继续做好“送书上门”服务的同时,急读者之所急,对本馆没有收藏的图书,通过多种途径从合作馆查询获取后提供读者使用;并建立读者急用书快速响应机制,对读者急用书加急处理,符合馆藏的图书采购从网店、书店单采,1―2天到馆。为改善一线书库的阅览环境,院馆继续加大藏书结构的优化和馆藏布局的调整,通过剔旧腾出更多的藏书空间。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我院学者感叹:“院里上网速度挺快”,“邮箱改版之后容量比以前大了”……用户感受提升的背后,是院图书馆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项目的不懈努力。

2015年,通过扩容,院网络出口带宽总计1个G,全院及学科片网络基础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我院员工上网速度更快了。扩容期间,还完成了老旧网络设备更新,实现了管理员分级管理,增加了自服务查询等功能。

很多员工每天清晨打开电脑的件事,就是进入院邮件系统查看信件。我院邮件系统自2012年上线以来,为我院用户科研办公、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满足全院用户的更高需求,图书馆于2015年6―7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于9月对院邮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新系统以其多功能、新界面、安全性受到用户一致好评。

在院图书馆所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为大家所知,默默为科研工作提供着保障。如加强网络、数据库日常运维,确保重要活动的网络和数据库安全运行;配合基建工程,做好综合布线工作;等等。

过去的一年里,院图书馆在全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阵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越走越宽阔,朝着“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研究水平”的要求,朝着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相关新闻 更多 >